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市场正文

世界简讯:今年71岁了,她家的缝纫机仍在咔嗒咔嗒响

2023-03-04 13:19:23 大小新闻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大小新闻客户端3月4日讯(YMG全媒体记者 金海善 摄影报道)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和收音机,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称为“四大件”是那个时代地位和身份的象征,也是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准的反映。近几十年来,随着经济发展,科学技术进步,人们的生活方式悄悄改变,以前常用的物品悄然退出历史舞台。但在芝罘区祥尧二街一户居民家里,仍不时能听到缝纫机熟悉的咔嗒咔嗒声。

吴月春是缝纫机的主人,虽然今年已经71岁了,但她仍没有丢下自己的手艺。直到现在仍一直坚持购买布料,免费为辖区孤寡老人、困难群体制作衣服,缝补衣服钳裤角,每年制作送出衣服200件以上。她还会理发的手艺,经常走进敬老院、为社区失能老人理发,热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吴月春被居民们誉为活雷锋。

昨日中午,记者来到吴月春家里与她拉起家常。吴月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,家里物品摆放得整齐有序,收拾得很干净,一看就知道主人是个利落人。

“我最早干的是理发的活!”吴月春介绍说,60年前市里的海防营附近有个国际理发店,14虚岁她就在这里当学徒,学了三个月理发后回到村里的理发室为村民理发,后来结婚到生第二个孩子后,因为总是站着身体受不了,她培训了俩徒弟后才离开理发的岗位。因为业余爱好手工,她买了很多服装制作的教材自学做衣服,所以离开理发店后她又到了村里的服装组。1988年村里办服装厂,在没有和她商量的情况下,安排她当起了厂长。

后来吴月春的丈夫在村里担任机械厂厂长,两人都忙工作无法照顾家庭,她在培养了一个厂长后,辞职回了家,但是割舍不下对服装制作的爱好,就在家里和几个好伙伴一起开起了服装店。

上世纪90年代初,上尧村的春晖服装店可是有点名气,除了鲁东大学的学生来做衣服的比较多,上尧村周边的7个村,很多人都扑着服装店来,除了她手艺好,还因为她的好口碑。

吴月春那时候就经常接济困难家庭,遇到来做衣服的困难户,要么免裁剪费,要么裁剪加工费全免。有的不会裁剪,她义务上门帮忙,这样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。“邻居们都知道,说我看到布头就拉不动腿!”吴月春笑着说,这些年她主要是做短裤、衬衣衬裤等,每年送出去自己制作的衣服接近200件。

“吴阿姨是我们社区的热心人,她一把剪刀一把推子,伴随公益行动50多年,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。”上尧社区书记、主任王彬说。

责任编辑:赵璇

审校:高涵

关键词: 助人为乐 有点名气 那个时代

上一篇:
下一篇: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动态

关注